第一一二章 太极殿君臣议状元(中)(3/4)
作品:《耕唐》这样正可以缓解国中流民的数量,是狭乡之地的人民不用种田一样可以不愁生计!”说到这里王珪顿了顿,感叹道:“真是匪夷所思啊,二十多岁的一个年轻人,他哪里来的阅历能装那么多东西?”
听他说完,大家都是笑了起来,温彦博的脸色也好了些,接口道:“前朝时候,隋炀帝曾派裴矩远赴西域招各国商人来朝,也欲重开这条商路,我原本只道他是好大喜功,没想到听归唐一分析,还是有这许多益处在其中的!”他本人在隋朝开皇年间就入了仕,被授予文林郎,直内史省,所以这些旧事他都亲身经历过的。
“大临,所以归唐进言要平诸胡,他这两篇方略策是相通的,若阻力重重,吐谷浑、西突厥等国拦路劫抢,商路始终不畅啊!”这时李靖出言道。胡戈说的理论虽然前人没有系统的总结过,但早在几百年前的汉朝时,我们的先祖们就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去做的,所以胡戈现在深入浅出的这么写在纸上,御书房内的诸公都是一点就透,并不觉得难以理解。
“好战必危啊,代公!”哪知温彦博一听李靖又提起这事,语带规劝的强调了一句。
李靖闻言呵呵一笑,并没有接温彦博的话,只是也不再说话。
底下臣子们的应对举动,李世民并没有加入其中,他只是高坐在御案之后,面带微笑的静静看着。
房玄龄见李靖不再说话,又接着刚才的话题说道:“开商路不是一时半会说开就开得起来的,只是归唐这《论商》里的思路很是值得人借鉴啊,听他所言,西域之西,还有很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加起来比我大唐还要多,只是这些国家的历史没有我中土源远流长,在文明的积累上远不如我大唐,比如我们的瓷器和丝绸,他们国中无法自产,但他们又抵御不了对美好之物的那种喜爱感,只能花钱向我们购置,于是这便成了我国的一大优势,把我们多产的瓷器、丝绸等等他们生产不了的商品由商人贩卖至他国,然后换来金银铜以及其他一些我们紧需的物质,这样不但解了我国中钱币缺乏之围,还可以带来大量的商税,以及众多人民的就业机会!上面这些道理看起来简单,说来好生惭愧,很多东西老夫都是前所未闻啊!”说罢房玄龄抚髯叹了一声,很是感慨。
听到房玄龄感叹,众人也是唏嘘不已,这时半天没有说话的李世民突然开口了,“开土窑赚大户的钱,卖瓷器赚他国之人的钱,说来说去,这归唐总是惦记着别人家的钱嘛!”说完忍不住自己就先笑了。
“陛下,钱赚回来还不是入了国库,进了百姓的口袋,没见他私取一文,国有良臣如此,陛下之福啊!”见李世民失态,他也没有像往常那样进谏言,显是也被这些美好的前景打动了。
只听这时房玄龄又道:“就因为要保持我们中土商品的这种优势,归唐在后面那篇《论工》里面提出要鼓励工匠和一般百姓发明创造,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要是没有这些能人,瓷器就烧不出来,也没人知道蚕吐出的丝能做成衣裳!”
“嗯,我刚才也看了,只是这事牵扯较广,所以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这时李世民正了正色,答道。
虽然历朝历代一直痛斥着奇技淫巧,无一不又享受着奇技淫巧带来的便捷与舒适,只是此时社会上形成这种观念已经太久了,一时不易调头,所以李世民很是犹豫,何况他还担心,如果技术改良造成大量人民失业怎么办,这些人又变成了流民,到时候又是朝廷的一块心病。
“先放放吧,如代公方才所言,时机不到,一切都是纸上空谈,如果时机成熟了,到时候我们再议也不迟!”善断的杜如晦见李世民陷入沉思,知道他心中的忧虑,这事现在也不成熟,贸然提出来不见得是好事,只不过他把这事在心中挂了号。
“嗯,克明所言不差,那就放放吧,不过归唐这片策论里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耕唐 最新章节第一一二章 太极殿君臣议状元(中),网址:https://www.bqg25.org/13608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