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2)
作品:《杀明》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八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墙厚,异常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历史上,山海关也是明清两国大战,争夺的焦点,更是成了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李自成兵破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身亡之时,被后世诟病的吴三桂就驻守在山海关。
李自成也知道山海关的战略意义十分重要,便令明降将唐通领兵八千赴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反复思虑后决意归顺,率军离山海关进京,行至永平西沙河驿时,遇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吴襄在京遭农民军拷掠,爱妾陈圆圆被夺占,于是顿改初衷,打着为崇祯帝复仇旗号,拒降李自成,还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
李自成闻讯,命权将军刘宗敏等率兵十万向山海关进发,为争取吴三桂,携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襄随军同行。
吴三桂料不能敌,遂遣使致书多尔衮求援,多尔衮接到信函,顿时喜不自胜,疾趋山海关。
李自成对清军情况不明,行动迟缓,拖了好些时日,才抵达山海关下,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部成对峙之势。同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西罗城进行恶战,甫开战吴军小胜于西罗城,接着李自成军猛攻东罗、北翼二城。
当晚,清军进至山海关外十五里处一线集结,山海关北依角山,南傍渤海,城高墙坚,外筑罗城、翼城互为犄角,易守难攻。
守军除吴三桂部外,还有山海关总兵高第部一万、乡勇约三万人。李自成抵关当日,向吴三桂发出逼降通牒,遭拒绝后,一面令唐通、白广恩部近二万人从一片石出边立营,断吴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六万分别对西罗、北翼和东罗城猛攻。
吴三桂以主力列阵于西罗城石河以西一线,阻止大顺军攻关。双方激战于西罗城附近,守军为摆脱困境,诈降诱大顺军数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发火炮。大顺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居高临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守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顺军未能进据罗城。
此后,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军击败,余众退入关内。经一日激战,多尔衮已知大顺军虚实,遂采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
在大顺军与吴三桂部连战疲惫时,多尔衮见势突出奇兵,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两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万马奔腾,飞矢如蝗,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
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最终清军一举取胜。
此战之后,李自成精锐遭受重创,未能再起,清军则乘势占领北京,入主中原。
宋应昌当然也知道山海关的重要性,可是到达大同之后,便不再向前,如今山海关已被李如楠部将傅成占据,大明先机已失,大同总兵贺世贤请求出兵,绕道蒙古,攻击辽东,迫使傅成回援,到时候,宋应昌再猛攻山海关,只要能占据山海关,大明就足以进退自如。
可是宋应昌却不同意,认为出兵的时机还不成熟,如今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杀明 最新章节第十一章,网址:https://www.bqg25.org/1408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