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药丸(4/7)
作品:《华夏立国传》昝坚等将之,自山阳趣合水。诸将欲伏于江南以待晋,昝坚不从,引兵自江北鸳鸯碕渡向犍为。三月,温至彭模。”
“势悉众出战于成都之笮桥,温前锋不利,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温马首。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袁乔拔剑督士卒力战,遂大破之。温乘胜长驱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桓温率数千人马于十一月从江陵出发,次年二月冲到了成都以南的青衣江,中间转战万里,历时三月,是一场非常经典的长途奔袭之战。但是中间具体的战斗,详细的路线,史书没有记载,于是老曾就充分发挥想象力了。
从地图上看,当时的巴郡(江州)、涪陵郡都是成汉的地盘,我不知道桓温是如何绕过这些地方,深入敌后三个月而成汉丝毫不知。为了合理,老曾设计了夜袭江州,留袁乔在江州策应掩护,而大军继续西进,沿着长江至青衣江(书中说过,当时是以岷江为长江上游和源头的)。接着彭模之战,笮桥之战,纵火入成都,都一一发生,只是主角又抢了首功。
的确,史书上记载的西征非常神奇,近似于奇迹。而主角就是搭着这趟神奇的“顺风车”,有惊无险地抢到了西征首功,完成了腾飞的第一步。
7.六万流民被谣言忽悠到梁州上庸的问题。首先确定的是,这不单单是一个谣言,而是一个上下齐手的阴谋。
关于这六万流民,书中提到两点请大家注意。一是这六万流民以青壮居多。二是主角统领这六万流民进行了屯田。什么是屯田,就是军事化种地,跟后来的农垦部队差不多,而且主角一直对这些流民进行半军事化管制和训练。我们再在地图上看看六万流民屯田的沮中和上庸有多远?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公里,算下来整个路线不过三、四百里路。
还要注意的是,以前主角带着这些流民只是扎寨安营,临时屯田而已,算不上真正的定居。最后,这六万半军事化的流民上有高级领导撑腰,下有基层干部组织,手里又有粮食,一个三、四百里地的迁移还不是拔腿就走了?要知道这些流民都是千辛万苦从北方迁徙了数千里南附的,好容易在主角这里有了点归属感和凝聚力,当然很容易跟着主角走了。
补充一下对其余几个书友问题的回答,这些问题好像也是有毒的,所以一并发了一起解毒。
8.益州的局势。在史书上,桓温回江陵后蜀中一直混乱不堪,其中没有拉拢好“道士皇帝”范贲是一个原因,而桓温不愿再花精力在其中我想也是一个原因吧。先是范贲称帝,然后是萧敬文叛,据涪城寇汉中,接着是司马勋从汉中寇蜀,反正就一直没有消停过。而一直在蜀中苦苦支撑维持的是周抚、周楚父子。
主角是非常垂涎益州这个地方的,所以老曾就利用这么一个历史背景,让蜀中一阵折腾,最后利用羌骑,反正的范贲,待命的张寿张渠,数路齐发,一举占据了益州,硬生生把周抚父子给挤了出去。
9.仇池、吐谷浑、西羌问题。仇池是一个小政权,只是占据秦州的武都、阴平两郡,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仇池公杨初、其弟杨沿都是历史真实人物。而且这个时候的仇池也过了鼎盛时期,无他,因为兄弟内部争权厮杀而已。所以仇池政权仰仗的只有险要的地势了。于是老曾策划了一场堪比西征一样的奔袭奇迹,有惊无险地拿下了仇池。
吐谷浑首领叶延,其子碎奚也都是真实人物。只是当时的吐谷浑刚刚控制住青海地区,并没有像后世那么强势。毕竟吐谷浑率部迁徙过来不过数十年,而且还经历过一次羌人“大反击”,实力强不到那里去。所以也就成了主角的垫脚石。
西羌那就更加不用说了,完全是一盘散沙,吐谷浑七百户就敢在这里扬名立万,除了吐谷浑部出了几代好首领之外也更加说明西羌散成什么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华夏立国传 最新章节解毒药丸,网址:https://www.bqg25.org/1617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