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燕王朝奏请安丰,察罕夜使通浙西 上(3/4)
作品:《蚁贼》时期,不过一直以来多在边疆种植。直到宋末元初,才开始大量普及内地,关、陕、闽、广种植得最多。
本来山东种棉花得并不多,但因邓舍深知此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实用价值,故此早在海东之时,他就特别要求地方强制推广,来到山东一样如此。规定民田二十亩者,种植桑、麻、棉各半亩;二十亩以上加倍。
山东、辽东的蚕丝业不达,种了棉花,别的好处不说,先一个,至少民间、包括军队士卒的穿衣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北方不比南方,江南不但蚕丝业达,因为海外贸易的缘故,棉纺织业也已经很达,单只松江府一地,太平时候,每年就可供给朝廷军用衣料几十万匹之多。为什么朱元璋说天下诸侯,士诚最富?他能不富么?所占地盘虽非最大,但又是产粮,天下粮仓;又有丝绸、又多棉纺织业,衣食住行,他占了两个天下第一,不富才奇怪了呢。
这也是为什么邓舍觊觎江南的一个重要原因。
辽东偏远,山东久经战乱,都太穷了。尽管有南韩这块还算富庶的地方顶着,但说句实在话,从夺下双城起,几年来,邓舍就没闲过,差不多十天一大仗、三天一小仗,银钱、粮秣方面早就十分困窘了,捉襟见肘。
欲逐鹿中原,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肯定不行。
指望在辽东、山东展经济?即便察罕不来骚扰,也不说山东因为地势的原因,守则亡、攻则立,就以辽东、山东如今一穷二白的现状来说,没有个三年五载,也绝对难以展起来。天下群雄竞逐,时不我待。邓舍真是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机会闭关锁国,埋头大搞经济。
那该怎么办?一个字:抢。又所以,他之所以忽然决定南下徐州、欲图染指浙西,实在也是有内在苦衷,不得已而为之。
邓舍与随从驭马缓行,因他只是穿了便服,所以路上有百姓遇见,也只当他是从城里出来的官人而已,胆小的跪拜路边,胆大的不以为意。
整日在燕王府里,邓舍受够了底下人的诚惶诚恐、曲意奉承,忽然见此景象,不觉畅快。
人人都羡慕、想做人上人,实际上人上人做久了,有时候却也难免憋屈,会向往民间的生活。当然了,也仅仅是向往而已,真要忽然从人上人变成平头老百姓,享受惯了权力滋味的,反而会更不适应。
不管怎么说,至少现在,邓舍很放松。
他指点道路两边的田地,与左右说道:每出城一次,就觉得田间又有变化。绿意盎然,可爱至极。,诶,你们看,觉没觉得良田又多了些?
随从们应声附和。
有一人笑道:将军说的是。俺前天出了趟城,在下边村子里听到了一句话,是说吴知府吴大人的。不知道将军听说过没有?
什么话?
吴公为政,乐不可支。
邓舍微微一怔,笑了起来,心中有数,嘴上不说破,说道:老吴为政确实不错,很有治事能力。自他来到益都后,我肩膀上的压力顿时减轻许多。民间有美名流传,也在情理之中。
东汉时,有一位官员叫张堪的,河南南阳人,任职渔阳太守期间,不但使匈奴不敢犯塞,而且开垦了大量的稻田,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们为此编了歌谣赞美他,唱道: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很显然,所谓吴公为政,乐不可支正是从此歌中变来的。想那民间百姓哪里会懂这些?十有是出自当地士绅之口。
也许是为了拍吴鹤年的马屁,也许是因为吴鹤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他们的利益。无论怎样,最起码吴鹤年的确将益都治理得不错,邓舍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做不知了。
提到吴鹤年,邓舍想起一事,说道:刚才府中分手时,我忘了问老吴。早前我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蚁贼 最新章节11 燕王朝奏请安丰,察罕夜使通浙西 上,网址:https://www.bqg25.org/544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