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出奇制胜(3/5)
作品:《修心录》7] 粒子束既可实施直接穿透目标的“硬杀伤”,也能实施局部失效的“软杀伤”。带电粒子束对目标的穿透能力极强,能量集中,脉冲发射率高,能快速改变发射方向。中性粒子束还可对目标周围产生的中子、γ、x射线进行遥测,实现对目标的识别。[3]
编辑本段优点缺点
主要优点
粒子束武器的速度接近光速,所以具有激光武器的优点,可以随时射击目标,也能灵活调整射击方向,又可同时拦截多批多个目标。只要能源供应充足,能连续战斗。此外,粒子束武器不受气象条件的限制,未来战争中,它即是称职的卫士,又是超级杀手。[4] 粒子束武器的研制难度比激光武器大,但作为天基武器比激光武器更有前途。其主要优点是:(1)不用光学器件(如反射镜);(2)产生粒子束的加速器非常坚固,而且加速器和磁铁不受强辐射的影响;(3)粒子束在单位立体角内向目标传输的能量比激光大,而且能贯穿目标深处。
主要缺点
粒子束武器的缺点主要有:(1)带电粒子在大气层中传输时,由于带电粒子与空气分子的不断碰撞,能量衰减非常快,而中性粒子不能在大气中传播;(2)带电粒子在大气中传输时散焦,因此在空气中使用的粒子束,只能打击近距离目标,而中性粒子束在外层空间传输时也有扩散;(3)受地球磁场的影响,会使光束弯曲,从而偏离原来的方向。[3]
编辑本段研究状况
美国预想中的卫星激光武器(资料图片)
1975年以来,美国预警卫星多次发现大气层上有大量带有氚的气体氢,认为可能是发射带电粒子束造成的。1976年,美国预警卫星探测到前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沙漠地带进行了产生带电粒子束的核聚变型脉冲电磁流体发动机的试验。有资料表明,对粒子束武器的研究,前苏联是从1974年开始的,美国是从1978年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实验室进行理论验证。[8]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电离层和大气层外的宇宙系列卫星、载人飞船和礼炮号空间站上进行了8次带电粒子束传导方法试验;在列宁格勒地区进行过粒子束武器的地上试验,试验装置有线性电磁感应加速器、γ射线仪器、x射线仪器、磁力存储器和多频道超高压开关等,而且进行过带电粒子束对洲际弹道导弹、宇宙飞船以及固体燃料目标的照射试验。1978年,前苏联在东德制造了使用1000gev质子加速技术的0.5mv、80j、16层7列的粒子束产生装置。 美国海军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开发粒子束武器的跷板计划,研究用带电粒子束拦截导弹的核弹头。美国国防部在1981年设立了定向能技术局来开发粒子束武器和激光武器,从1981财年开始实施预算额为3.15亿美元的5年开发计划。粒子束作为武器使用时必须兼备大电流和高能量以及数兆瓦的能源,它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功率增加几千倍,甚至几万倍。粒子束击中目标后,放出电子,质子直穿而入,待能量耗尽后停止。100mev的中性氚束对各种物质的垂直穿透深度为:固体推进剂9.5cm,铅3.3cm,铝0.8cm。 苏联陆基激光反导武器(资料图片)
地基粒子束武器要解决在大气层中的传输距离问题,中性粒子束散焦度低,要产生达到破坏未来加固目标所需要的1020~1021j/sr的亮度非常困难。由于中性粒子束不能穿越大气层,因此只能装在卫星上,所以减小加速器尺寸和重量就成为另一难题。另外还要研究中性粒子破坏目标内部设备的机理。 地基粒子束武器要从地面发射粒子束,需要有足够的射程。天基粒子束武器要在外层空间作战,在监视和跟踪系统方面,对传感器要求极高,而且需要适合于部署在空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修心录 最新章节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出奇制胜,网址:https://www.bqg25.org/817/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