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药丸(1/7)

作品:《华夏立国传

xioo911书友提到:

看到大大在前言里要意见,我来瞎扯两句吧。第一这本书的历史资料考据和那些每章之前的短暂文言简介,都说明大大是真下苦功认真写这本书了,小弟先表示一下景仰。

但是,坏在但是上了,不中听不许翻脸啊。因为作者写的很认真,读者自然就回对作者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很多的情节,我理解作者构思的第一判断是想要写的痛快,好看,yy一点,能比较迎合主流口味,可是我觉就是太缺乏合理性,简直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根本就是不可能事件,比如主角与恒温第一次见面就虎躯一震,震的恒温不敢俯视,第二次与恒温见面,更是震的恒温主动仰视主角的高大形象,甚至连日后托付的话都说出来实在是太不合理了,因为恒温对于知道他是那一号的人来说,这一段情节读起来确实是太毒了,而那句“大丈夫当流芳百世”的名言的福,恒温的知名度在起点的历史类读者相当的高,相信因此而损失的读者保证不会太少,而后平蜀战役一路英明神武属于yy需要,可以理解,可是平蜀之后,一个谣言就把六万移民全都迁到治下就太扯了,几万人的搬迁那时那么简单,尤其是已经安定下来的普通老百姓,民众和军队性质绝对是不同的,几万人的衣食住行那能那么轻易的解决,原本主角解决的就太过轻易,不过根据yy需要被忽略而已,此时长期积累的毒性加上新来剧毒一起发作,小弟已经毒发身亡,后面没有关注了。

多谢xioo911书友的评论,老曾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书友说我的书有毒,看来老曾很有必要做一下解毒工作。

1.首先确定的是一般穿越文中的主角都是有本事的,只是或高或低而已,但是都有能力改变当时的历史和世界,要不然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2.接着我们来说一说桓温是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是通过“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认识到桓温的,认为这位差点篡了东晋的人物应该是一代奸雄,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其实桓温还有一句话让老曾甚是感叹,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途经金城。这一年,距他出任琅琊太守的时候已经整整三十七年。“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桓温还为人称赞是他的战绩,一次西征,三次北伐外加一次淝水之战(请注意区别)。西征后面会有详细解释;三次北伐,第一次是永和十年(354年),兵至灞上。结果苻健抢先收麦粮,然后尽起长安兵马,一幅要拼老命的姿态。桓温犹豫了,没有再往前打了。于是发生一场与王猛相会的故事后因粮草断绝退回襄阳。

第二次北伐是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姚襄,收复洛阳。这个时候中原各国在干什么?秦国的苻健刚挂,残暴无比的苻生上台;燕国已经灭了魏国,正在消化河北之地,并和有东晋支持的青州段龛开打。这次桓温成功了,终于收复了洛阳,他的权势也开始达到顶峰。

第三次北伐是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在枋头忽然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结果被秦和燕联手群殴,损失三万,大败而回。

淝水之战,咸安元年(371年),桓温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遣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等击秦国鉴、蚝两万援军于石桥,大破之,后拔寿城,俘斩叛逆袁瑾。

其实相隔上千年去公正地评价一个人是非常的困难,我们只能通过史书上记载的那些或真或假的文字去推测。老曾以一己之念在本书将桓温定位为:有雄心壮志(也可以叫野心),但行事还是用兵不是谨慎就是孤注一掷,而才干只是中上之列。

这不是故意在贬低桓温,也不是根据桓温几次败仗和未能篡位成功而断章取义,以成败论英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华夏立国传 最新章节解毒药丸,网址:https://www.bqg25.org/1617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