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准备(5)(2/4)

作品:《列兵征战

礼是在公元前526年〕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重回守藏史之位,此时的孔子已经小有名气。公元前526年,25岁的孔子学识已大为长进,其时,鲁国不少少年拜他为师。孔子认为自己对周礼的知识所知还不够系统,尤其是关于周礼的理论原则,自己知道得还很浅,就决定和南宫敬叔(孔府门人)一起到周朝都城洛邑(今洛阳)去学习周礼。据记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

于是,孔子和南宫敬叔来到洛邑向老子求教♀一次,孔子提出的问题仍集中在丧礼方面。

孔子问:“在什么情况下,各宗庙之神主需要请出呢?”老子回答说:“有这么几种情况§子或诸侯去世时,由太祝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到太祖庙里,这样做是表示列祖为国丧而聚会,这是礼规定的。等到安葬好哭毕,丧事办完之后,又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回各自的庙里。”老子特别强调说:“凡迎接神主出庙或回庙,都要有仪仗队,不准闲人窜动。”孔丘又问:“大夫家中8到11岁的孩子死了,能用衣棺吗?”老子答道:“从前8至11岁的小孩死了,葬于园,不葬于墓,不用衣棺。”即葬于田地,不能葬于祖坟里,也不能用棺材♀种习俗,如今在一些地方依然沿用。孔丘又问:“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果在战事进行中父母去世,是徒服丧还是继续打仗呢?”老子回答说:“子女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按礼说是不能打仗的』般情况下,不能因为贪图便利而不认真服三年之丧。”

在周王朝图书管理工作达30年之久的老子,熟睹了官场的,开始对周礼的实质有所认识,他仿佛看到在文质彬彬、温情脉脉的礼仪纱幕后面,隐藏着丑恶阴险和狡诈;周礼成了某些人谋取名声和官爵利禄的手段≯前这位二十多岁的孔丘如饥似渴地来学习关于周礼的知识,从他的眼神、举止动作和气质上,都隐约可以看出一种骄矜之意和急于从政的劲头。当孔子满意地向他告辞时,老子一边送孔丘出门,一边诚恳地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赠送给别人以钱财,有优良品德的仁人送给别人以良言∫没有钱财,只是勉强被人加了一个仁人的称号,我就送给你几句忠言吧: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于死亡了℃正聪明的人是不多言不善辩的,因为他懂得多言多败的道理』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懂得一切,总是喜爱揭露别人的或错事,这种人已经身处危境了℃正聪明的人无知无识得好像愚笨无比,因为他懂得多事多患的道理℃正有钱财的商人总是把财富深藏起来而给人以穷困的表象℃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像是傻瓜←你去掉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功名欲以及爱自我表现的毛病。”

后期问礼:两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孔子第三次问礼老子是在老子免官归乡后,地点在老子家乡苦县(今鹿邑),此时孔子40岁。老子重回周朝国都任守藏史没几年,周王室又发生内讧≤景王死后,王子朝继承王位,可都城百姓又立了王子猛为王〗者经几年战争,王子朝战败,其掠走大批典籍逃到了楚国。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再一次丢官,不得已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家乡。

孔子自洛邑访学问礼于老子后,虽学识精进,气质醇和,作风也更加朴实,向其拜师的鲁国人更多,但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

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听说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被免职回到老家居住。老师要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不妨试试借助于他。”“好主意。”孔子赞许地说。

于是,孔子带着子路等人和准备藏于周王室的书册来到了苦县,他们见到老子,说明来意,请老子推荐。出乎孔子的意料,老子拒绝了。老子之所以拒绝,不仅是因为周王室藏书已名存实亡,更因为此时的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列兵征战 最新章节第八十八章 准备(5),网址:https://www.bqg25.org/3350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