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准备(5)(3/4)

作品:《列兵征战

子已非孔子此前拜见的老子了。但孔子不了解老子的新境界,仍然汪在过去那个熟悉周礼的老子身上※以他引述六经,想以六经中的理论及六经的价值来说服老子。

老子不便阻止孔子的申述,但又不想听下去,就打断他的话说:“你的话太冗长了,讲讲要点就可以了。”

孔子马上回答说:“六经的根本在于仁义∫就是以仁义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老子微微一笑,问道:“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道:“是的!君子不仁便不成其为君子,不义便不能生存∈义,确实是人的本性。”

老子说:“请问,什么叫仁义?”

孔子回答说:“心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就是仁义的大概。”

老子摇摇头缓慢地说:“你后面说的这些话真是握得很呀≈在讲泛爱众,不是太迂腐了吗?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实际生活,都明白地证实了所有讲无私的恰恰都是为了实现自私。”

孔子这次访问老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和老子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有着根本的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

孔子再次问礼于老子时已50多岁了。

从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时骚扰着正罢官在家的老子≮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了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

此时老子已与周礼决裂,走向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并进而探索宇宙本源,形成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天道观。而此时,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索天道不得而苦恼。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经过探索已获得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访问老子←带了学生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

老子见到孔子,便说:“你来啦!我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你也已经懂得了天道吗?”孔子回答:“还没有懂得天道。”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而没有得到。”

老子问:“你又怎样去寻求呢?”

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是的□阳之道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是没有恰当词语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说你寻求多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不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不可能不把它进贡给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不可能不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不可能不给予子孙』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中不自悟则不能濒住道∧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极昭着,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回到客栈,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大道,但总是恍恍惚惚←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孔子的这种状态被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们见其如此,就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列兵征战 最新章节第八十八章 准备(5),网址:https://www.bqg25.org/335036/89.html